民族医药文化网

瑶医药,来自大瑶山的瑰宝

民族医药文化网 http://www.bemcra.cn 2019-05-28 10:18 出处:中医中药网 编辑:@七月
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瑶族同胞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瑶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自守的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瑶族医药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条件下,以师传徒、父传子、母传女的口传方式代代相传,经过瑶医药工作者的不懈挖掘整理,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瑶族医学民族特色浓郁,医学理论独特,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

瑶族属山地民族,多居住在我国南方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或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合宜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也形成了许多传统的地道药材。

瑶医药,来自大瑶山的瑰宝

大瑶山是广西生物分布的中心,物种十分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初对大瑶山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报告,其区系植物约有2335种,其中药用植物1324种,药用真菌28种;有动物283种,稀有科类很多,不少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如桫椤、银杉、大鲵、鳄晰等。大瑶山成为我国仅次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第二大物种基因库,是一个药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的天然植物园。大瑶山中草药有四个特点:一是特有物种多,共有18种,占大瑶山植物区系特有种38种的47.4%;二是传统出口药物多,共12种,如紫背天葵、瑶山金耳环等;三是抗癌药物多,已鉴定投产的抗癌中草药15种,大瑶山有3种,喜树、粗榧、肿节风等;其它有天花粉、粗毛败酱、黔桂千斤藤等;四是民族药物丰富。

五气八味:温、热、寒、凉、平;甘、苦、酸、咸、涩、辛、淡、锥。

风打分类:风类药、打类药、风打相兼药。“风类药”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补气补血、健脾胃、益肝肾的作用;“打类药”具有散瘀消肿止痛作用;“风打相兼药”既具风类药的功能,又具打类药的特性。

瑶药命名:瑶医将一些传统常用药物根据其形态、性味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这些传统瑶药(共104味)被后人称为“老班药”(即祖上传下的药物之意)。“虎”类药物性能峻猛,见效快,多为消肿止痛类药,有一定毒性;“牛”类药物性能强劲有力而持久,多为舒筋通络、强筋壮骨补肾要药;“钻”类药物性能强劲攒透、通达经络、透利关节,多为行气止痛、散瘀消肿药;“风”类药物性能多样,多为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调经类药。

瑶药用药方法:煎煮法、炖蒸法、磨汁法、酒泡法、碾末法、烧灰法、鲜生含服法、外敷法、外洗法、熏洗法、调搽(敷)法、坐浴法、含漱法、脐药法、握药法、佩挂法。

瑶医药,来自大瑶山的瑰宝

瑶医诊疗技术内容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传统外治法,临床效果好,是瑶医的适宜医疗技术。传统瑶医适宜医疗技术包括:鲜生含服法、磨药疗法、食疗法、竹筒梅花针法、火针疗法、烧针疗法、刺血疗法、油针疗法、杉刺疗法、火攻疗法、神火灸法、药物灸法、梳乳疗法、滚蛋疗法、发泡药罐疗法、刮痧疗法、药推疗法、庞桶药浴疗法、熏蒸疗法、熨法、鼻药疗法、脐药疗法、握药疗法、佩药疗法等。下面介绍几种瑶医特色疗法。

药物灸法 利用采制的药物,如小钻、杜仲、制断肠草等直接对穴位进行灸疗,通过热力及药力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如风湿痹痛一类疾病就选择有较强祛风通络作用的小钻藤或制断肠草进行施灸,对肝肾虚、筋骨痿软者则选用能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藤施灸,随症取药,功效更加明显。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感冒、胃痛、痛经、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半身不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刺血疗法 又名刺络放血疗法、放血术等。刺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刺入络脉,使之溢出一定量的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它具有泻热祛邪、通络止痛、祛瘀消肿、调和气血及镇静等多种功能。针刺穴位放血疗法,具有疏通经络、化瘀活血、解毒清热、止痛消肿、开窍醒脑、泻热救急等功效。放血疗法能治疗上呼吸道炎症、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胆石症、三叉神经痛、疖肿、痛经、不孕症、癫痫、耳聋、眩晕等近百种疾病。

佩药疗法 佩带为瑶族同胞系挂于衣带或身上的饰物,药佩则为含有芳香性、挥发性药物的香囊、香袋等服饰。佩药法就是让病者系挂药物香囊、香袋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0

上一篇:没有了

没有了: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